天博体育官方APP植物学论文范例[摘要]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收录的部分科技论文,随机选取5种科技期刊,统计调查了748篇科技论文的英文题名,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定冠词多用、简洁性、单复数误用、中英文题名不一致、介词不当等进行分析,结合办刊实践提出了修改建议,为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正确撰写提供帮助。
随着科技信息交流的日趋国际化,大多数中文期刊都要求有相应的英文题名,以便被国际权威文献库收录和检索,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其所含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文章能否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收录的部分科技论文,随机选取《植物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5种科技期刊,统计调查了2017年出版的748篇科技论文的英文题名,结合多年的办刊实践,探讨了科技论文英文题名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为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正确撰写提供参考。
通过对上述5种科技期刊748篇文章英文题名的调查和统计,总结出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简洁性、一致性、准确性、介词、拉丁名天博体育、阿拉伯数字5个方面。
题名应该简洁精炼,在能准确地概括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情况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力求简洁精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改。
摘要: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广西植物》为例,从科技期刊树立正确的导向、普及植物学前沿科学知识、对关注度较高生态事件的科学普及、普及民族植物学知识这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对科技期刊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提升科普传播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提高期刊的受众覆盖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拓宽科技期刊的社会公益性。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大气、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1]。为此,联合国宣布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的6月5日为环境日。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话,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科技期刊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时,也要承担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利用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内容优势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珍惜濒危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化学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学方面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广西植物》是报道植物系统发育学、植物生理生态、植物与环境、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在坚持“内容为王”、提升学术质量同时,也重视科学普及,履行科技期刊的科普责任。
科技期刊主要发表本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以专业性和科学性著称。科技期刊在报道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前沿科学理念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科技期刊以其专业媒介的属性要求也承担对公众传播新的科技成果,宣传最新的科技理念,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3-5]。科技期刊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其他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无法相比的。科技期刊的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了解该领域前沿科学动态具有较强的指导性[6]。另外,科技期刊拥有学术水平很高的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库,时需要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在研究的热点来源、内容的准确性和质量把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因此,科技期刊要增加受众覆盖面,提升期刊影响力,需充分利用其权威的科学内容资源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功能及资源利用、植物生存的环境、植物资源的保护等都是《广西植物》科普宣传的内容资源。植物科普的目的是要让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新世界。本刊以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按照不同层次的知识储备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中小学生、普通民众、大学生、政府机关人员等,从植物介绍、植物功能与利用、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图片、视频来帮助公众了解植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2.1树立正确的导向。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还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7]。必须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点推介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支持的研究领域,对公众全面普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宣传研究热点内容,满足公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渴求,在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导向。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与有关国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共同打造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针对“一带一路”热点选题,本刊在2018年第11期和2019年第9期刊登了“一带一路”沿线植物多样性研究专栏/专刊,主要介绍了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新资料、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生态适应性、濒危植物生境介绍及致濒危的原因等,对保护沿线植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特色;并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究了在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摘 要:本文根据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培养目标,优化实验内容模块、强化实验基本技能、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模块教学改革方式,全面叙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学院中生物技术、园艺、植保、林业、农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1]。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通过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植物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学培养目标,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内容及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让普通地州级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植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现结合《植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全面探讨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的渠道及方法,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等创造人才条件。
目前,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主要有:汪小凡、杨继 编著的《植物生物学实验》;金银根等主编的《植物学实验与技术》;何凤仙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姚家玲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关雪莲、王丽编著的《植物学实验指导》;赵遵田、苗明升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教程》;王英典和刘宁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指导(形态解剖部分)》;魏学智主编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些教材均包含有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四部分内容,注重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力求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技能。但由于各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学时数不同、植物的地域性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因此,应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根据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从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与人类密切的关系着手,以植物生活史为线索,系统地引入了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发育过程及植物各大类群的特点与分类地位和主要代表植物;最后安排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从而真正使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大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整合,让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及其结构与功能起源与演化发展”。 从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验技能的独立创造精神。
在植物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植物形态描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生物科学摄影、临时装片及染色、根尖的离析与压片、徒手切片、木材的离析制片、整体透明封片、花程式和花图式、花粉形态制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植物体的元素组成等多种基本技能[2],这些技能均是学好植物学实验,为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工作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如果全部均安排学时,则导致学时数严重不够,因此,采用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相关基本技能,并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如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后含物”的实验中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临时装片及染色”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基本技能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应用到哪些研究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应怎样利用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来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介绍一些课程思政案例,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实现新时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药用植物学是讲授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药学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面向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该阶段是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时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职业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和职业素养,实现中医药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报道了一些优秀的药用植物学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尚未见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案例报道。本课程教研组在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汇总,建立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本文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对思政案例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知识蕴含着药用植物学的萌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对植物分类、品种考证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启发而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读本草著作,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精神。“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人的无私、无畏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介绍误食断肠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现实意义,领悟药材基原鉴别的严谨性,端正中医药工作者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完成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当前正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许多药用植物学任课教师也参与其中。资源普查的过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能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加强对中药事业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医药人守护人类健康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结果表明,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濒危,国家出台了禁止采集/滥挖发菜、甘草、麻黄等重点保护动植物的行政法规,各地积极发展药用动植物人工种养。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摘要: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介绍一些课程思政案例,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实现新时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药用植物学是讲授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分类等知识的课程,是中药学类和药学类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面向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开设。该阶段是学生由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时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职业素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药用植物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和职业素养,实现中医药人才的“三全育人”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报道了一些优秀的药用植物学思政案例[1-10],最新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内容[11],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尚未见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案例报道。本课程教研组在药用植物学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汇总,建立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本文按药用植物学章节体系对思政案例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我国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共建和共享,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草著作中所记载的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知识蕴含着药用植物学的萌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对植物分类、品种考证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用法的启发而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研读本草著作,学以致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精神。“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人的无私、无畏和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人类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过程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介绍误食断肠草花、毒蘑菇等中毒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药用植物学的现实意义,领悟药材基原鉴别的严谨性,端正中医药工作者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完成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当前正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许多药用植物学任课教师也参与其中。资源普查的过程、技术创新和成果展现了科研工作者不畏艰辛、无私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能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加强对中药事业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医药人守护人类健康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普查结果表明,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濒危,国家出台了禁止采集/滥挖发菜、甘草、麻黄等重点保护动植物的行政法规,各地积极发展药用动植物人工种养。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学术论文的价值和被引情况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征[1]。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主要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而与零被引论文呈负相关[2]。受学科分布、作者群体分布特征限制,专业类高校学报在争夺优质稿源中存在学科门类狭窄的弱势。《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曾用名《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林学类专业期刊,创刊于1984年,连续7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还入编国内外30多家文献数据库,并荣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期刊类奖项30余项,在全国农林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内在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为专业类期刊编辑甄别和筛选高学术价值论文、调整期刊栏目及论文文体形式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摘要: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以学校实施通识教育改革为契机,对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等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改革与探索、调整与优化,增强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培养体系,同时具有较宽领域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式。
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满足不了自身在社会上的需求。为此,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屡现出“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趋势,导致社会在选人用人上又出现“博而不精,杂而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在秉持学校“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又要克服课程学时普遍缩减的教育背景,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在学校通识教育背景下对课程建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
通过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到专业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加快通识教育的改革速度。在教学方面应继续对大学本科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在此契机下,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研组对现行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开展了研究对比论证,吐故纳新,修改和优化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助推了教学改革的速度,对整体提高草业科学专业整体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1.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目的意义。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计划学制四年,最低毕业要求学分是:第一课堂167学分+第二课堂6学分。课程设置以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及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见下图)。学分占比分别为:通识课程26.35%、学科大类课程23.95%、专业课程41.92%、个性课程5.99%、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1.80%。为使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自身的个性培养,必修课学分占比不高于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30%。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的学分占比不少于总学分的13.29%,强化了学生的学术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6个学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2.课程设置的改进与特点。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课程设置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基本相似[1],即本着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设置在整个课程培养中。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201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形成了新课标2016版。新课标2016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和第二课堂六大类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通识课程由思想类、外语类、通识拓展课程、计算机类和军事体育类五部分组成。学习通识课程,不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的外语及计算机技能,而且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大类课程包括了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两大块,主要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草业科学的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中,必修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数学、物理、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基础课程;选修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农业科学与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学习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掌握专业前沿动态,具备专业型人才的科学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生态学概论”、“草地管理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生态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种子学”、“牧草栽培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通过学习必修课程,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但因学时限定,对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又非常重要的课程则设为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如“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恢复生态学”、“畜牧经济管理”、“草食家畜饲养学”、“草坪工程学”、“草地灌溉和排水工程学”、“草坪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使学生获得草业科学专业中经典、广泛且前沿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培养需要,共开设了10门个性课程供学生选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积极和进一步拓展专业的知识。开设创新、创业及实践课程,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与政策,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具备较强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现在应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3],尽可能开发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和表达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使学生真正具备草业科学专业技术和实践应用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实验指导教材,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讨和改进。为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企事业单位实习和毕业论文五部分组成。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的核心是补充、延伸并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学以致用的工作方法。如专业必修课“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学”、“牧草种子学”、“牧草(草坪草)育种学”、“草地管理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饲料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均设置有课程实验;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知识要点,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可到相应实验室由专门的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在下次课堂上学生要做实验汇报,最后由课程教师进行归纳总结。2.科研实践。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了达到学生科研实践的教学目的,学院将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同时将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也纳入学生评比依据。在参与试验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曾经的被动式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式[4]。3.教学实习。教学实习是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5]。贵州大学现实行三学期制,每年7月为第三学期,主要用于学生教学实习。在不同年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各年级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实践计划。如开展植物学、专业综合、饲草饲料、畜牧管理以及草坪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习等。通过教学实习能较好地检验专业课程实际授课效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过程中能切实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企事业单位实习。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如贵州省草科所、贵州省草种站、大北农集团,以及与草业科学相关的各企事业单位等。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贯彻和体现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按照企事业单位要求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相应安排,严格实施实习单位的各项章程制度。通过毕业实习,企业和学生之间彼此充分地了解及认同,最后学生顺利就业,企业觅到适合的员工。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草业人。贵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生配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指导教师,同时为确保每位学生的培养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所带学生不得多余5人。学生从大学二年级选定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为学生合理安排制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发扬“传帮带”的精神,由研究生带领本科生,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协作的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要撰写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并由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修改意见;论文提交后,学科专业教师进行交叉评阅学位论文,提出评阅意见;答辩后,答辩委员会给出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在探索中不断优化,一方面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巩固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