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营养学家——周厚基

发布时间:2024-08-24 17:12:49    浏览:

[返回]

  果树营养学家——周厚基周厚基(1926.03—1998.03),果树营养学家,长期从事果树土壤、肥料及营养研究。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室副主任天博体育、主任、副所长。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营养学会第十届国际委员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辽宁分会。曾当选第六、七届全国代表,辽宁省政协,民革辽宁省副主任委员,锦州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

  周厚基先生1926年3月生于山东蓬莱,其父周光烈曾任国民军陆军中将,抗日战争中多次率部对日军顽强作战,曾参加过淮河保卫战和台儿庄战役,是我国的一位爱国将领。周厚基先生幼时曾在平津一带求学。七七事变后,随家人辗转在西安、重庆、成都读中学。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艺系,半年后转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作物组,2年后转至土壤组,师从黄瑞采、樊庆笙、裴保义、史瑞和教授等攻读土壤学专业,并于1948年7月毕业。毕业后周厚基先生先后在重庆北碚管理局农业推广委员会和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农林指导员和助教,1950年曾短暂地在汉口中南行政委员会农业局担任过5个月的技术员,同年到中南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周厚基先生来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历任土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并于1987年退休。

  1950—1954年,周厚基先生参与并主持了建国初期国务院进行的全面土壤资源调查和改良工作,在川东、黄泛区、黄河故道、豫西山地、沙洋农场和湘鄂赣等红壤地区进行土壤调查,掌握了各地区土壤情况的第一手数据材料,为国家大面积开垦荒地建立大型国营农场提供了有价值的利用和改良建议。1953年主持绿肥品种引选、栽培利用与留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选出适宜于中南大区的绿肥品种,并制定了相关的栽培留种技术,确定了适宜压青期。1955年,周厚基先生作为主持人之一开展稻麦棉油菜的氮、磷、钾素营养与施肥技术的研究,在我国首次提出头肥是提高一季晚粳稻产量的关键时期,此项研究成果在湖南、湖北等有关地区进行推广。

  1958年12月周厚基先生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开始从事果树土壤、肥料和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59—1962年,主持“深耕对改良果园土壤效果的定点定位观察”项目,根据果园土壤深耕情况的不同,观察深耕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研究深耕对土壤有机质和果树根系等的影响。1961年参与了果粮间作的调查研究以及对黄河故道沙地果园绿肥品种引选、栽培与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同年,周厚基先生主持了全国果树化肥试验网,对苹果氮、磷、钾肥的肥效和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苹果氮、磷、钾肥最适宜的肥效配比、施肥量、施肥时期和种类等一系列的施肥标准。该项研究成果在1981年被评为“农牧业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三等奖”。

  1975年起周厚基先生主持了苹果水心病的研究,对晚期放射型苹果水心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单项和综合的矫治方法,该项研究成果被评为1981年度“农牧业科技成果技术改进四等奖”。1978年周厚基先生参与并主持了苹果微量营养元素失调及其矫治技术研究的课题。主要开展苹果、梨缺锌小叶病的研究,提出的技术措施有效防治了苹果和梨的小叶病,提高了果实产量,并确定了判断苹果和梨有无小叶病的各项临界指标。另外,周厚基先生还与果树营养诊断课题组合作,确定了苹果硼素营养诊断指标,并制定了苹果缺硼的矫治技术,通过多点试验和反复验证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此项成果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1年开始周厚基先生连续多次开展苹果缺铁失绿症发生的诱因及影响的研究,此项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的贝茨威尔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进行,该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不同缺铁程度和生态逆境对苹果叶片细胞和细胞器超微结构破坏的情况以及其对树体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摸清了几个导致果树失绿的主要诱因及其致病机理,从而为减轻甚至消除苹果缺铁黄叶病提供了方法途径;另外他还首次研究了苹果不同缺铁失绿程度,对叶片净光合率曲线、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影响。基于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周厚基先生于198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周厚基先生首倡用树体营养平衡的观点来研究果园的施肥制度,在室内开展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建立以营养诊断为指标的果园施肥制度研究体系,把田间试验和树体的矿质营养状况紧密结合,使“以营养来指导施肥”的理念得以初步实现。

  周厚基先生及夫人仝月澳先生在国内首创果树强力注射树干技术。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强力树干注射机的研制、缺铁失绿的矫治和一机多用研究”(1986—1989)的项目支持,他带领科研和技术人员进行连续攻关,与西南交通大合研制出果树强力注射机并应用于果树生产实践,取得良好效果。此项技术最初用于铁肥的注射来矫治苹果、梨树的失绿问题,后来推而广之,可以用来注射其他无机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详见“果树强力树干注射技术”《中国果树》1988年第3期。

  周厚基先生将一生的工作热情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除了“文化大”的10年,其他时期周厚基先生的科研之路可谓高产。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之前,他不辞辛劳、实地蹲点、调查研究,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出现了第一个高产时期。1951—1966年,形成的高水平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25篇,发表在《华中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等农业权威期刊上,其内容涵盖土壤调查、营养施肥、化肥及农家肥的利用、水稻营养与施肥、果园绿肥、土壤肥水管理等方面。“文化大”期间,周厚基先生的身心都遭受了极大的,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热爱的工作。待到1978年12月名誉恢复时,52岁的周厚基先生凭着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在1978—1987年的10年间,他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工作,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也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称赞。1978—1987年期间,周厚基先生在《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篇,而仅在1984、1985短短2年内,他便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基于在美合作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5篇。主编、参编《化学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果树营养诊断法》《果园绿肥及其栽培利用技术》《作物营养与施肥》《苹果树施肥》《近暖地苹果栽培》《中国果树栽培学》等著作。

  周厚基先生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建树颇丰,1981年7月至1982年8月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农业部贝茨威尔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专门进行了果树营养和苹果缺铁失绿等方面的合作研究。期间参加了美国园艺学会年会、美国东部五省果树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和美国植物生理学会等学术研讨会。1982年8月,周厚基先生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植物营养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介绍了在自己在贝茨威尔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被选为国际植物营养学会第十届国际委员会理事。1986年1—4月,周厚基先生赴新西兰科工部园艺加工研究所进行有关果实钙营养失调的合作研究,与对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1986年8月赴美参加国际植物营养大会。

  周厚基先生在美访学期间曾在爱国华侨范大年家中居住过7个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了以范大年为首的爱国华侨群体,1982年6月18日范大年致信时任驻美大使柴先生,高度赞扬了周厚基先生。信中写到“我们深深地为周先生的辛勤工作态度而感动,他已年近花甲,本来分内研究任务就很繁重,但仍抓紧时间进行写作,时常凌晨两三点钟起床,一直写到天亮上班去实验室,每日工作超过15个小时。周厚基先生常说:‘国家花这么多的钱叫我们来学习,我们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工作、再工作,这7个字可以说是周先生生活的概括写照。在科研和写作过程中,他总是虚怀若谷、平等待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知识进行探讨。在短短的10个月里,周先生完成2篇科学论文,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书稿约8万多字,这都是周先生艰巨劳动的成果,是他刻苦钻研的印证。”

  周厚基先生一生勤勉、热爱农业、热爱科学,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直坦荡、平易近人、提携后辈。他不止埋首于实验室,而是把自己的研究与果树的实际生产需要紧密结合,使得其研究成果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切实解决了果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多项研究成果得以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凡是他涉猎的研究领域均有所建树,在果园土壤、肥料和矿质营养方面成绩颇丰,提出了许多原创性、建设性的观点,为后来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