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植物白刺 降雨增加后会“加班”工作近日,记者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荒漠化所团队研究发现,荒漠植物白刺在人工增雨后会延长其物候期,这意味着在未来降雨量可能增加的趋势下,白刺会延长“工作时间”。该研究进展日前在线发表在《植物学前沿》上。
植物物候主要指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对节候的反应,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落叶等现象。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响应指标之一,其变化也是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该研究团队发现,降雨增加后,白刺“加班加点”工作,有利于白刺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如设置年增109毫米和145毫米降雨处理后,白刺的光合作用对高温的耐受性较自然条件下分别提高了2摄氏度和6摄氏度。
论文第一作者、荒漠化所博士鲍芳介绍,植物春、秋季物候的发动受气温、降水、光照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工增雨条件下,白刺秋季物候推迟,一方面是因为在水供应条件较好时,叶片内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提高了,另一方面和水分条件改善使得白刺叶片叶绿素Ⅱ降解速率变缓有关。春季物候的提前则和人工增雨对初春时期土壤水分的补充密不可分。同时,人工增雨对白刺物候事件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会在极端干旱或极端湿润年份产生相反的结果。
论文通讯作者、荒漠化所研究员吴波说,荒漠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且近几十年来降水持续增加,预计未来降雨会呈现继续上升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水分条件较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在原位开展人工模拟全球变化实验的研究非常缺乏,限制了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变化的深入理解。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科学预判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区植被碳收支天博TB,甚至其他相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