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全系列】蝶形花亚科—菜豆族(五):刺桐

发布时间:2024-08-15 12:07:47    浏览:

[返回]

  【植物界全系列】蝶形花亚科—菜豆族(五):刺桐旋花豆属(学名:Cochlianthus)是豆科下的一个属,为草质藤本植物。该属共有高山旋花豆(Cochlianthus montanus)和细茎旋花豆(C. gracilis)两种,分布于尼泊尔至中国云南。

  草质藤本。羽状复叶具3小叶和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纤细而具结节;花中等大,通常簇生于结节上;苞片和小苞片小,钻状,早落或近宿存;花萼钟状,二唇形,上唇较大系由2裂齿合生而成,先端浅2裂或全缘,下唇中间1齿最长,两侧的较短;花瓣近等长或旗瓣较短,具长或短的瓣柄,旗瓣宽卵形,基部具内弯的耳;翼瓣长圆形或近匙形,稍长于旗瓣,基部具长耳;龙骨瓣条型,与翼瓣近等长或较长,上部成环状卷曲;雄蕊二体,对旗瓣的一枚完全离生,花药一式;子房具短柄,有胚珠数颗,花柱,伸长,上部卷曲成1-2圈,柱头较大,盾状,顶生。荚果线瓣裂,种子间无明显膈膜;种子数颗,种脐短小,种阜不明显。

  细茎旋花豆(学名:Cochlianthus gracilis)为豆科旋花豆属下的一个种。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gracilis”,意为“细长的”。

  黎豆属(学名:Mucuna)也称油麻藤属、黧豆属,是豆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植物。该属共有约16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带地区, 我国约20种天博体育官方APP

  多年生或一年生木质或草质藤本. 托叶常脱落. 叶为羽状复叶, 具3小叶, 小叶大, 侧生小叶多少不对称, 有小托叶, 常脱落. 花序腋生或生于老茎上, 近聚伞状, 或为假总状或紧缩的圆锥花序;花大而美丽, 苞片小或脱落; 花萼钟状, 4-5裂, 2唇形, 上面2齿合生; 花冠伸出萼外, 深紫色、红色、浅绿色、或近白色; 干后常黑色; 旗瓣通常比翼瓣、龙骨瓣为短, 具瓣柄, 基部两侧具耳, 冀瓣长圆形或卵形, 内弯, 常附着于龙骨瓣上, 龙骨瓣比翼瓣稍长或等长, 先端内弯, 有喙; 雄蕊二体, 对旗瓣的一枚雄蕊离生, 其余的雄蕊合生, 花药二式, 常具髯毛, 5枚较长, 近基部着生, 5枚较短, 背着的互生; 胚珠1-10多颗; 花柱丝状, 内弯, 有时有毛, 但不具髯毛, 柱头小, 头状. 荚果膨胀或扁, 边缘常具翅, 常被褐螫毛, 多2瓣裂, 裂瓣厚, 常有隆起、片状、斜向的横折褶或无, 种子之间具隔膜或充实. 种子肾形、圆形或椭圆形, 种脐短或长而为线形, 至超过种子周围长度的一半, 无种阜。

  黧豆(学名:Mucuna pruriens var. utilis)为豆科黎豆属下的一个变。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北和(逸生)等省区。亚洲热带、带地区均有栽培。

  生长于带石山区,属喜温暖湿润气候的短日照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多生长在裸露石山、石缝以及石山坡底的砾石层中,有极强的耐旱、耐瘠薄性。

  黧豆全身都是宝,豆壳、豆叶、豆藤蔓和豆籽都含有丰富的粗脂肪和粗蛋白,是上乘的家畜粗饲料。其次,黧豆富含淀粉、各种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营养价值高,又是食品工业的优良添加剂。药用价值上,黧豆是提取左旋多巴的重要原料之一。也可作绿肥作物。

  常春油麻藤(学名:Mucuna sempervirens)为豆科黎豆属下的一个种。应性强,耐寒,耐干旱和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

  常春油麻藤主要分布于带、温带地区,产中国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秦岭南坡)、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生于海拔300-3000米的带森林,灌木丛,溪谷,河边。日本也有分布。

  常春油麻藤有很强的缠绕树干的特性,主藤沿着寄主树干爬行,像施展了唐僧的“紧箍术”,死死勒住寄主的树干,依靠扎入土中的附生根,争夺寄主的养料和水分,它繁茂的树枝与寄主相互争夺阳光。即使是参天大树,一旦被缠上,生的希望就很小了,它生长所必须的阳光被遮蔽,身体上的藤蔓越来越重,最终会不堪重负地倒下。

  药用:常春油麻藤其藤茎花和种子作为中药在中国已有数百年的药用历史,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之效。性温,味苦, 主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血虚、月经不调及经闭。

  园林:常春油麻藤是园林价值较高的垂直绿化藤本植物,也作为黧豆属植物中在园林绿化中较常见的种类,利用常春油麻藤可以保护墙面,遮掩垃圾场所、厕所、车库、水泥墙、护坡、阳台、栅栏、花架、绿篱、凉棚、屋顶绿化等,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 占地面积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对土壤要求不严, 适宜在房屋前后阳台、栅栏、高速公路护坡及绿化面积不足、不便绿化的地方。常春油麻藤还可防暑降温,吸滞尘埃, 减少噪音, 净化空气, 并且对S、Cl有害气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净化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它进行环境治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稳固土壤,大大提高环境质量,起到良好的生态防护功能。

  刺桐属(学名:Erythrina)是豆科下的一个属,为乔木或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00种,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带地区。我国有5种,产西南部至南部。

  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很美丽,红色,成对或成束簇生在花序轴上;苞片和小苞片小或缺;花萼佛焰苞状,钟状或陀螺状而肢截平或2裂;花瓣极不相等,旗瓣大或伸长,直立或开展,近无柄或具长瓣柄,无附属物,冀瓣短,有时很小或缺,龙骨瓣比旗瓣短小得多;对着旗瓣的1枚雄蕊离生或仅基部合生,其余的合生到中部,花药一式;子房具柄,有胚珠多数,花柱内弯,无髯毛,柱头小,顶生。

  荚果具果颈,多为线状长圆形,镰刀形,在种子间收缩或成波状,2瓣裂或蓇葖状而沿腹缝线开裂,极少不开裂;种子卵球形,种脐侧生,长椭圆形,无种阜。

  本属木材可作器具或造纸原料;花很美丽,多为观赏植物;根和树皮入药。有的种类为紫胶虫寄生树;有的种类的种子含有脂肪油。

  刺桐(学名:Erythrina variegata)是豆科刺桐属的落叶性乔木。原产于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内陆亦多有栽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越南、中国等地均有栽培。

  常见于树旁或近海溪边,或栽于公园。适宜温暖气候。刺桐喜强光照,要求高温、湿润的环境,耐旱也耐湿,不甚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忌潮湿的黏质土壤。

  花美丽,可栽作观赏树木。该种生长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树皮或根皮入药,称海桐皮,祛风湿,舒筋通络,治风湿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但有积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异系统的抑制。树皮含生物碱下箴刺桐碱(hypaphorine,C14H18O2N2)、刺桐灵(erythraline,C18H19O3N)、甜菜碱(beteine,C5H11O2N)、胆碱(choline,C5H15O2N)。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无危(LC)。

  鹦哥花(学名:Erythrina arborescens)为豆科刺桐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湖北、云南、、四川、贵州及海南(尖峰岭),在云南省金沙江河段的支流万马河一带,天然分布较多。

  生长于海拔450-2100米得山沟中或草坡上。鹦哥花适生于带暖热气候,耐干旱,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的于热河谷生长良好。在年平均气温17-20℃,绝对低温4℃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不耐低温,在-5℃以下低温中常有冻害,适宜于暖温带至带温暖湿润气候,较耐低温,也较耐干旱。中国昆明海拔1900-2000米栽培的鹦哥花,在正常年景气温条件下生长正常,开花繁多,在偶发性低温条件下,如1986年3月初反春寒低温,日平均气温-0.2℃至-2.3℃,持续72小时,绝对低温-5.6℃,产生了严重冻害,部分枝受冻死亡,但主于未冻死,低温过后,又萌发生长。

  观赏:鹦哥花适宜于城市街道、公园、风景名胜区、居民住宅区栽培,也适宜城市面山造林。树于通直,树冠开张,花鲜红艳丽,栽培供观赏。

  经济:木材浅黄白色,纹理直,结构中等,均匀,材质较轻软,强度弱,易干燥,不耐腐,可供浮标、模型包装箱、茶叶箱、绝缘材、墙板等用材,也可供纸浆用材。

  药用:树皮药用,含龙芽花素可治风湿、作止痛镇静剂。根、叶、果实(乔木刺桐):苦、辛,平。清热驱风,健脾利湿。用于头痛,痢疾。种子:祛风除湿,驱虫。

  龙牙花(学名:Erythrina corallodendron),为蝶形花科刺桐属植物。原产南美洲。中国广州、桂林、贵阳(花溪)、西双版纳、杭州和等地有栽培

  喜阳光充足,能耐半荫。喜温暖,湿润,能耐高温高湿,亦稍能耐寒。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但喜湿润、疏松土壤,不耐干早。干燥土和粘重土生长不良。

  观赏:象牙红为一美丽的观赏植物。叶扶疏,初夏开花,深红色的总状花序好似一串红色月牙,艳丽夺目,适用于公园和庭院栽植,若盆栽可用来点缀室内环境。

  龙牙花于花开时由于为数众多兼艳丽,有如海中的珊瑚一般故而有珊瑚刺桐之称。龙牙花因花色红艳夺目,远看有如一支支红色的象牙突出于绿叶丛中,故而有象牙红之称。龙牙花于开花时,弯刀状的红花像公鸡头上的羽毛般昂扬,因而有鸡公树之称。龙牙花于秋季时全株长满小叶,冬季落叶,相传早期农民依靠它四季分明的特性来辨年识月,故而有四季树之称。

  毛蔓豆属(学名:Calopogonium)是豆科下一个属。约10种,产热带北部和带,拉丁美洲和安得列斯群岛;我国云南、海南和广西南部栽培有1种。

  缠绕或平卧草本;茎基部近木质。羽状复叶具3小叶;有托叶或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小或中等大,簇生在花序轴的节上;花梗极短;苞片和小苞片小,脱落;花萼钟状或管状,裂齿5枚,上面2枚多少合生;花蓝色或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枚内弯的耳,翼瓣狭,具耳,贴生在龙骨瓣上,龙骨瓣比翼瓣短,钝而稍弯;雄蕊二体(9+1),对旗瓣的1枚离生,其余的合生,花药一式;子房无柄,有胚珠多颗,花柱丝状,无髯毛,柱头头状,小,顶生。荚果线形或长椭圆形,开裂,略扁或两面凸起,种子间有横缢纹而稍压入,果瓣内种子之间有隔膜;种子圆形,稍扁,无种阜。

  毛蔓豆(学名:Calopogonium mucunoides),为豆科拟大豆属下的一个种。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有引种栽培。

  毛蔓豆较广泛地分布于湿润的热带国家。适生的海拔高度为300-1800米,在热带东非最高可生长至海拔2000米处。耐旱性较差,干旱严重时会枯萎,待雨后再生。耐湿性好,以年降水量在1250毫米以上的地区生长最为良好,但忌土壤长期渍水。耐瘠薄和耐荫蔽能力不够强。可以生长的土壤pH值为4.3- 8,最适宜为4.5-5。不耐寒,在4-5℃时生长受阻,2℃时茎蔓逐渐枯死。

  饲用:毛蔓豆用做饲草,为牧牛所喜食。另外,在开花以后较开花前的适口性好,可在日粮中配合应用。种子的养分较好,含粗蛋白质26.38%,粗脂肪19.34%,可作梢料。种子产量每亩为30-50千克。鲜草含有肥分:氮0.46%、五氧化二磷0.06%、氧化钾0.48%。

  生态:毛蔓豆早期生长快而旺盛,覆盖层厚,建植容易,易于结出根瘤,抑制杂草的能力强,常用为橡胶、柑桔、可可等树园及保护荒原隙地的覆盖作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