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调查瞄向“世界高地”在未来的12年中,中国、英国、印度、尼泊尔、日本、美国的植物学家将通力合作,首次对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考察与记录。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国植物志》后又一个经典植物学大项目。与《中国植物志》不同的是,由于泛喜马拉雅地区,特别是喜马拉雅南坡主要位于中国境外,因此,该项目是我国经典植物学上的第一个原创性国际项目,在这一项目中,我国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项目的开展将会使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的整体现状、格局,以及这一区域的植物多样性清晰地呈现出来,对其他相关学科,例如生物学、药物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洪德元说。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的最高点;其范围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一部分;东起中国,经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西至阿富汗;总面积为156.6万平方公里,其中95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境内。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植物多样性分化极为强烈,如杜鹃花属和马先蒿属等这些大属的大部分种类,约数百种集中在此区域内。据目前的记录估计,该地区植物种总数约2万种,其中中国境内约有1.3万种,约占中国植物种数的43%。
该项目拟向国内外开放,但以我国为主。经历了《中国植物志》和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两个大项目后,国内已经培养和锻炼了一支40人的年轻队伍。目前,这支队伍已有能力成为该项目的骨干。
在国际范围内,英国、日本、美国等表示将积极支持和参与,尤其是被誉为“星球英雄”的美国生物学家雷文博士更是积极为此项目出谋划策。在泛喜马拉雅地区也得到了尼泊尔、印度、缅甸等一些教授和专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像这样开展以我国为主导的多边合作,在生物学领域还少有先例,同时,组织如此多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学家,完成如此宏大的自然地理区的植物志,在国际上也还是第一次。
泛喜马拉雅地区的国外部分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该地区采集有大量植物标本,存放于英国两个皇家植物园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在尼泊尔、美国在缅甸进行过多年考察,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
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我国境内的大规模植物标本采集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外国人在、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进行的采集工作,这些标本中只有极少数存放在国内。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30~40年代由胡先骕组织,俞德俊、王启无、蔡希陶、秦仁昌和冯国楣等人参与的在滇西北和川西进行的采集工作,共采集到珍贵标本近10万号,大多存放于国内。
目前,泛喜马拉雅地区有一些零散的区域性植物志书流传于世。其中包括19世纪80年代的《英属印度植物志》、上世纪80年代的《不丹植物志》和《巴基斯坦植物志》。在国内的则有1983~1987年的《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横断山区维管植物》。
然而,这些志书不仅零散,且年代久远、水平高低不一,远不足以反映在喜马拉雅完整的地理环境中植物物种的情况。其间尽管在《英属印度植物志》之后,英国曾计划在印度、尼泊尔修订新的植物志,但时隔多年,目前工作尚未过半。此外像缅甸植物志,则完全是空白。
仅近10年内,在东喜马拉雅山(不包括横断山地区)就发现200多个新物种。再加上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大多属于高山植物它们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因此一些专家估计,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历史资料已不能科学地反映这里的物种变化和现状。
在此背景下启动《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旨在充分利用现有标本和文献,积极开展重点地区和空白地区的补充考察和采集,进行总结、集成和提高,在12年后完成世界上最大天博TB、最有特色的自然地理区的植物志。
此外,《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有着与其他植物志不同的三大特点。第一,它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植物志,网络版和印刷版并存,前者先于后者问世,并且网络版将包含和链接一切相关信息,并不断补充、更新和修正。第二,它将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植物志,它强调居群概念、野外考察,并引入统计学方法;而且与国家资源的战略需求相结合,在野外考察中既收集植物标本,还收集种子和DNA材料。第三,它将促进对喜马拉雅山的隆升、环境变迁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高寒地区植物的适应和进化等学术命题的研究,对于这一特殊地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