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TB网友爆料称:一幅拍出299万的作品是抄袭云南知名画家曾孝濂画作

发布时间:2024-07-28 08:00:52    浏览:

[返回]

  天博TB网友爆料称:一幅拍出299万的作品是抄袭云南知名画家曾孝濂画作曾孝濂长期从事科技图书插图工作,已发表的插图有2000余幅。其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出并多次获奖,并曾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1992年和1998年在香港举办两次个人美术作品展, 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百鸟图”个展。作品“雉鸡”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云南百鸟图》画集,中国科普出版社出版《曾孝濂百鸟图精品选 》册页,199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之韵》画册及《鸟语》、《花香》明信片, 同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曾孝濂花鸟小品》明信片。

  然而,3月23日,一名微博网友“@翁哲画动物”爆料称,一幅于2011年拍卖的拍品,是抄袭知名曾孝濂老师的作品。

  记者查询雅昌拍卖网站发现,这件名为《花鸟》拍品的作者名叫李唐,拍品估价260万-360万,拍卖时间为2011年12月3日,拍卖公司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据该网站的“艺术家介绍”信息显示:李唐,1962年生于辽宁,别署妙云精舍主人。少喜绘事,取法宋元以降诸大家,得窥堂奥。与花鸟、山水、人物皆有上乘之作。青年时皈依佛门,不喜尘事。后发愿补前人之缺憾,制历代三百高僧法相纪念并供养。越十年,行程逾万里,谒高僧大德及佛学名家千余人,颇得佛界人士赞许与支持。李唐作品技底深厚,风格清新典雅,内容寓意深刻。历年来忙于佛教文化艺术及慈善公益活动,其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喜爱。

  通过该网站,可以点击进入此人的微博,微博认证信息显示,此人是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杂志社董事长。但该微博的最后一条推文停留在2015年。

  对于此事,当事人曾孝濂又持怎样的态度呢?26日上午,都市时报一点关注记者联系上曾孝濂,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81岁的曾孝濂目前正在昆明的家中,谈到此事,曾老表示自己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病,目前正在修养中,每天会花6、7个小时画画,“我无可奈何啊,没有精力去管这件事,也不会去打官司。对此我不予理会,置之一笑。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画画。”

  曾孝濂还表示,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打过一次官司,当时他的作品涉嫌被别人抄袭,但最后官司输了,这件事让他很失望,备受打击。

  曾孝濂:其实我之前也遇到过被抄袭的事情,曾有一家少儿读物翻拍我的作品用在刊物上,后来对方道歉了,我也没有追究。有时遇到我的作品用于公益宣传,虽然没有和我打招呼,但我还是能理解的,高兴的。这次对方的抄袭行为很恶劣,是不对的,但我不会生气,因为对这种人没有道理可讲,大家的已经让他得到教训了,我对此不予理会,置之一笑。

  曾孝濂:现在我每天都会花6、7个小时画画,最近有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科植物,我已经收集好了这种新科植物花的资料,等收集好果实的资料后我就准备把它画出来。另外,我还有个3年计划,计划3年内画100幅国画,主题是西双版纳的植物、生态,用作品呈现我对植物与自然的感悟。

  曾孝濂:植物是大自然的生产者,是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是有意识和灵魂的,植物对于我不仅仅是朋友。我喜欢安安静静地画画,就像森林中的一片树叶,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法学博士、云南刘文华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文华律师表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抄袭的作品,因不具有独创性而不受法律保护,即抄袭者不享有法律上的著作权。

  本案涉及两件美术作品的抄袭认定问题。美术作品的抄袭认定,法律上没有细节规定。实践中,往往由法官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作品的立意、构思、布局、着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定,必要时法官也可以征求行内专业人士的意见。如果认定为抄袭,则抄袭者应当承担民事赔偿的责任。至于刑事上的侵犯著作权罪,初步判定不构成。因为该罪有一个构成要件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他人作品”,涉案作品,虽然高度相似,但尚不属于复制,即不是完全相同,不符合定罪要件。

  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笔耕不辍数十载,一意孤行意未尽。这是一位79岁老人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绘画生涯的感叹,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家曾孝濂。曾孝濂先生的作品《云南花鸟》不久前被“2017书香昆明·好书评选系列活动”评为“云南十大好书”,该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其中的花鸟每一幅都饱含深情,让人着迷,这是曾孝濂通过画笔对故乡云南的讴歌。

  在十部获奖的“2017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中,《云南花鸟》彰显着质朴的自然气息与云南风情。授奖词如是说:他写生,曾走过疟疾横生的原始丛林;他临摹,坐得住寂寞的冷板凳。他是纸上的造梦师,《云南花鸟》中的彩墨科学画,是电脑时代的非凡异类,是工笔领域的巨匠之作,亦是人类与自然共鸣的无声之歌。

  《云南花鸟》是曾孝濂历时多年创作的生物绘画集,包括《云南花》和《云南鸟》两册。其中《云南花》收录了包括滇山茶、野百合、网檐南星等在内的91幅作品;《云南鸟》中则收录有包括绿孔雀、白鹭、燕雀等在内的112幅作品。曾孝濂用画笔画故乡的花与鸟,山与水,每一支羽毛与每一个花蕊都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画让云南之美有了最具象、最温暖的呈现。

  曾孝濂1959年进入昆明植物研究所,当时《中国植物志》编纂工作启动,需要很多插画师,他被分配到植物分类室。期间他先后为《中国植物志》等五十余部科学和科普著作创作2000余幅插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此外他还先后设计了九套邮票,其中1991年的《杜鹃花》,1992年的《杉树》,2000年的《君子兰》都被评为当年度全国最佳邮票奖。《中国鸟》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这是中国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该项奖项。曾孝濂为生物绘画注入了自己全部的爱与情感,让笔下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迸发出生命的力量。

  画了半个多世纪,曾孝濂仍然觉得画不够。他退休后甚至比工作时更忙,忙于创作,忙于到各地采风、写生。曾孝濂感叹:“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喝松华坝的水、吃红土地的粮食长大。没有别的本事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唯有手上一只秃笔,用它来画故乡的花、故乡的鸟、故乡的树木山水,以此来宽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展现更多的家乡美。”《云南花鸟》获得“2017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之称号后,曾孝濂用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对生物绘画的深情: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笔耕不辍数十载,一意孤行意未尽;忽闻老家有点赞,撸起袖子加油干。

  曾孝濂:生物绘画比科学画的称法更恰当,因为生物绘画是面向大自然的,范围更广。生物绘画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欧洲,中国古代也有。它源远流长,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画种。生物绘画必须使用客观性、写实性的手法,准确地描绘这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表现其生命状态,这个绘画既有鉴别这种物种的功能,也有单独的审美价值。这种绘画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支撑。此外,生物绘画需要博采众长、多元共存,创作者在绘画实践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我自己对生物绘画的理解,也是我实践过程当中遵循的标准。

  曾孝濂:生物绘画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融合,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抽象,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形象,但是科学并不排除艺术,艺术也不排除科学天博体育,植物科学画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要美。还有,生物绘画不是冷漠再现,而是要热情地讴歌,对大自然与生命心存关爱与眷恋,要心中有爱,带着感情与它们对话,我认为生物绘画最高的境界是——你要还原它的生命,让它就迸发出一种生命的力量。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愿看画的人能关爱这些大自然里的生命。

  曾孝濂:我画了50多年的生物绘画,《云南花鸟》是在我退休后创作的,我想把打动我的生物画下来与更多人分享。其中《云南花》我创作了大约两三年,《云南鸟》画了约五六年。画这部作品也源于我的家乡情结,云南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进行生物资源研究、美术创作,特别是生物绘画创作的福地。我没有别的本事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唯有手上一只秃笔,用它来画故乡的花、故乡的鸟、故乡的树木山水,以此来宽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

  曾孝濂:生物绘画是既古老又新兴,既大众又小众的画种。如今生物绘画在国外有复兴的趋势,在中国也迎来了掀起了学习热潮,可以说迎来了生物绘画的春天。现在国内一些学校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到田野中观察、记录、创作生物绘画,我觉得特别好,除了普及生物绘画,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意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现代生物绘画的行列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物绘画。我相信下一代肯定比我们画得更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未竟之志希望年轻人们来完成。

  曾孝濂:从事生物绘画分不同的人群。作为一般爱好者,你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朴素的感觉开始观察记录创作,不受学科的限制;如果想将其作为一种职业,那就需要投入许多精力,需要有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生物知识等,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投身到大自然中创作采风。

  曾孝濂:每次到野外采风对于我是非常快乐的时光。每天都在兴奋当中度过,感到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犹如一个交响乐队,各自演奏不同的音符,合成一场气势恢宏的天籁之声。当你置身其间,会将所有纠结和烦恼都置之度外。那些平凡而奇妙的音符,也许会跳荡在人类的脉搏中。那些经历对我的生物知识和价值取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野外采风与室内创作相比最重要的一点是会对某种生物形成直观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会引领你的创作,帮助你很好地画出生命的状态。

  曾孝濂:我画了半个世纪,觉得还是没有画够。我会像匠人那样一直画下去,一条道走到黑。退休之后我甚至比工作时更忙,我还想画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创作时我感到特别愉悦满足。

  用几句话总结自己绘画生涯: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途,以蜡叶标本为依据,为植物志画插图。世人多不屑一顾,我偏觉得味道足。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登得大山头。时而心猿意马闯深山老林,领略狂野之壮美;时而呆若木鸡静观花开花落,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动静之间寻觅灵感之沃土。以勤补拙,死抠硬磨,练就无法之法。凝花鸟树木于笔端,哄慰自己,也给观者留下些许回味。随意而安,尽力而为,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