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TB《党员生活》杂志报道甘啟良:植物王国“解码人”

发布时间:2024-07-18 08:04:08    浏览:

[返回]

  天博TB《党员生活》杂志报道甘啟良:植物王国“解码人”近日,《党员生活》杂志2024年2月上期对我县生物研究所负责人甘啟良踏遍竹溪群山万壑行程20多万公里,开展植物资源普查与研究22年,用植物考察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报道。

  甘啟良,中员,十堰市竹溪县融媒体中心退休干部,竹溪县啟良生物研究所负责人。为了摸清竹溪“绿色基因宝库”家底,扎根深山开展植物普查。24年来,他走遍竹溪山山水水,采集植物标本3万余份,出版我国第一部全彩版县级植物志,发现曾被世界植物界视为已灭绝的珍稀植物陕西羽叶报春等多种新物种,用植物考察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评“中国好人”“荆楚楷模”“最美守井人”。

  2023年11月,立冬之后的秦巴山区寒意渐浓,71岁的甘啟良穿上登山鞋,背上相机和标本夹,自驾前往竹溪县天宝乡,观察此前发现的一株野樱桃树,这很有可能是继文采樱桃后发现的又一新物种。

  “这次去是观察它的生长和冬季发芽情况,等农历正月还要去看看开花情况。”甘啟良说,一个新物种的发现,要经过多年观察才能判断。作为竹溪县的草根植物专家,在植物发掘和保护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24年。他踏遍竹溪群山万壑,深入开展植物资源普查与研究,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大山深处的一草一木。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境内山川纵横,水系丰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统计的竹溪植物资源有970多种。2001年,竹溪县准备为十八里长峡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发现本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只有20多种。“怎么可能只有900多种?”当时甘啟良因一场大病从竹溪县电视台台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在家中休养时,出于对绿色植物的兴趣,他一直在观察和拍摄县域内的野生植物,仅他拍过的物种就有800多种,因此他对记载的植物数量表示质疑。听说县里准备开展植物资源普查工作,甘啟良十分兴奋,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他马上找来一辆旧吉普车,自己掏钱聘请了一名司机,买好铁镐、铲子等装备,一头扎进了竹溪的深山里。十八里长峡距竹溪县城两百多公里,其中葱坪海拔2740米,是十堰最高峰,山高路险,人迹罕至。为采集植物标本,甘啟良一次又一次爬上这座山头。悬崖边上除了山羊,就只有他留下的足迹。为了寻找一种名叫“太阳草”的植物,他6次穿越高山密林,终于在一个悬崖顶部找到。

  攀爬悬崖峭壁,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困了露宿深山野外,与野猪、黑熊等猛兽擦肩而过,被蚂蟥咬得腿上鲜血直流……这些对甘啟良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他还要面临生死考验。一次,甘啟良带着司机前往竹溪桃源乡源茂林场考察,不巧碰到下雨,山路泥泞,下山时车轮打滑。甘啟良下车查看,发现一个车轮已经挂在路坎外侧,车轮悬空,下面就是万丈悬崖。他赶紧拿来铁镐和军工铲,一点点把其他几个轮子旁的土石刨开,让司机慢慢把车倒回来。这次经历吓坏了司机,他劝甘啟良:“你一大把年纪,又有退休金可以拿,何苦这么折腾?”同样的问题不止一个人问起,甘啟良总是笑笑,回答两个字“爱好”。但他深知,这样的艰苦不是仅凭爱好就能坚持下去,这种突破性的工作,赋予自己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野外考察辛苦又危险,先后有四个司机辞职不干。为了出行方便,甘啟良干脆学起开车,那一年的腊月,他每天天不亮就去驾校,一直到晚上才回家,勤学苦练,在一个月内拿到了驾照。

  最终,甘啟良完成《竹溪植物志》的编纂出版。这部180万字、重达3公斤的巨著,收录了竹溪境内植物2206种,其中1520种配有甘啟良拍摄的彩色照片,每种植物都详细介绍了植物形态、地理分布、经济用途等。他又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编纂出版了《竹溪植物志(补编)》《竹溪中药材资源志》等著作。在甘啟良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23年,竹溪县已知的植物种类增加至3800多种。

  在竹溪县电视台的家属楼里,甘啟良坐在客厅的方桌前,将干燥好的植物装裱到台纸上,然后在标签上写明植物名称、科属,放置到标本夹中,一个植物标本就做好了。妻子李盛兰也会帮着一起做标本,那细心又熟练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来她曾经非常反对甘啟良的植物考察工作。最初,甘啟良把采集的植物带回家,上面的泥巴、虫子弄得屋里乱糟糟,这让爱干净的李盛兰十分反感,有一次她甚至把那些花花草草拿出去扔掉,让甘啟良几天的辛苦打了水漂。李盛兰“闹腾”几年,甘啟良还是“我行我素”。终于有一次,她决定跟随甘啟良一起去野外,“看看他的这个工作有多重要”。他们一起跋山涉水,李盛兰亲眼见到甘啟良为了采一棵药草艰难爬上悬崖,踩过的石头滚落到旁边的深渊中,把她吓坏了。从那以后,李盛兰的态度转变了:“这么艰难他还坚持要完成,这一定不是小事,家人应该支持。”她开始学着做标本,儿子女儿回家也会帮着一起整理标本、拍照存档。他们还会轮流陪甘啟良外出考察,一家人俨然都成了甘啟良的科研助手。

  在家人的支持下,甘啟良把家当研究所,把客厅、阳台当成标本室,把卧室当作办公室,把家人当助手,完成了3本著作的编纂和3万多份植物标本的制作。编纂植物志并不是单纯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标本,更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支撑,非专业出身的甘啟良只能自学。然而最开始时,连找资料都是个问题。当时甘啟良手中只有一本《本草纲目》和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后来他陆续从武汉和上海买回《湖北植物志》等书籍,又在网上找到一个专供植物学专家和爱好者交流的论坛,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从论坛下载了《中国植物志》的电子版,学习资料这才渐渐丰富起来。

  “拿到书,先浏览一遍,对各种植物有个印象,后面再对着采集回来的标本仔细查看。”甘啟良说,他的书架里放满了专业书籍和学习笔记。长年累月的学习,让他对各种植物的种类和属性越来越熟悉。《竹溪植物志》出版前,他背着植物照片、标本和上册手稿,从竹溪来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请专家作最后的科学鉴定,1500多个标本中只有50种不太准确,这让专家们十分钦佩。现在,甘啟良书房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份480多万字的文稿,里面是十堰市4400多种植物的普查信息——一本植物学著作,又将从这个普通的民居里问世。

  从发现到保护是更大的责任天博TB,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甘啟良屡次发现新的植物物种,刷新了竹溪物种纪录,也丰富了中国植物图谱。这些年,他陆续发现了文采樱桃、堵河源黄芪等新物种,在国际植物学杂志上发表的植物新种达17个。陕西羽叶报春曾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已经灭绝的物种之一,甘啟良是中国第一位在野外看到发现该物种的人。当时,甘啟良在野外发现了几株报春花,分辨不出种类,便将标本分别寄给中科院李振宇教授和华南植物研究所胡启明教授。该花种经专家鉴定,为绝迹百年的陕西羽叶报春花。这一重大发现让甘啟良十分兴奋,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植物,他采集了十几粒种子,尝试在家中的花盆里人工培育。刚开始,他对这种植物的习性完全不了解,种了三年才成功出苗。开花结种后,他又尝试在老家的田里种植,终于规模化培育出陕西羽叶报春,让这一稀有物种得以重见天日。欣喜之余,他将收集的珍贵种子送交给中科院留存。

  作为老党员,发现得越多,走得越远,甘啟良越觉得肩上责任重大。在山里考察时,他经常会看到一些乱砍滥伐现象,红豆杉被连根挖走,小勾儿茶被拦腰砍断,甘啟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很多老百姓不认识珍稀植物,地方也没有经费保护,物种保护迫在眉睫。”甘啟良走进村湾、社区、学校、企业等,进行植物科普和生物多样性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珍稀植物,了解植物保护的必要性。他还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致力于珍稀动植物培育繁殖,累计收集种子1800余种,全部成功纳入国家保护名单。在他的积极奔走下,竹溪县重楼、杜鹃兰等珍稀药材的人工种植产业发展起来,竹溪县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珍贵树种培育,将珍稀树种作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庭院绿化和城乡园林绿化美化的优选树种,先后在水坪、蒋家堰等10个乡镇和8个林场,建起1万余亩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培育示范基地,培育出珍贵苗木300万株。甘啟良说:“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可以使物种得到更好保护,从而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1月18日,农历腊八时节,甘啟良栽培的陕西羽叶报春开花。粉红色的花冠异常美丽,花萼膨大像一个个小灯笼,一阵微风吹过,细碎的花朵频频点头,仿佛在向眼前的古稀老人说“谢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