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落地生“金”日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旨在针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集双方的优秀人才、资源开展联合攻关。“高校探索的是高端、未知的科学知识,但最终是要解决应用中的问题,让技术成果‘落在地上’。”常州大学陈群坦言。近年来,常州大学积极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鼓励和引导教授、学者行走在乡间,用脚步丈量土地,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很多创新问题的提出得益于调查研究,学者要期待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给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说。带着“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将研究写在中国大地经济发展的第一线,积极为地区发展决策提供智库支持。
基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经充分调查研究后,宋林飞先后发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原则与指标体系》《全球公共卫生风险治理原则与评估》等论文,为促进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在宋林飞的指导下,他的、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马继迁、翟进、汪玲萍等教师撰写的调查报告《长三角地区居家智慧养老调查与发展建议》获评“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为政府解决长三角地区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
如今,兼任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的宋林飞笔耕不辍,主编出版了研究院代表性成果《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进展评估》,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进展进行了评估与总结,并针对“症结”提出了发展对策及建议。
在宋林飞及其团队努力下,《城乡一体化发展——苏州实践与特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无锡实践与特色》《产城融合发展——常州实践与特色》等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智库体系成果不断涌现,影响广泛。
2019年,常州大合江苏双创人才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锦丰食品集团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创建了利川市(常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大学药学院教授徐德锋作为技术专家被选派到该研究院参与当地扶贫工作。
“在利川莼菜种植上,老百姓付出了很多汗水,质量有口皆碑,但传统的农作物原料销售模式附加值低,遇到天灾,他们往往入不敷出。”利川市凉雾乡政府干部冉松林说。望着一芽一叶皆辛苦的莼菜,徐德锋想到自己从事多年的中药高值化研究。彼时他已经在四川犍为县传统中药姜黄高值化基础上研发出了姜黄肽片、姜黄祛痘药膏及姜黄空气消毒剂等产品,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营收新渠道。看到利川莼菜品质高而附加值低的情况,他急百姓所急,全力投入莼菜面膜产品的研发中。
九个月后,利川市(常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第一个扶贫创新成果——莼菜面膜问世,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也给利川当地带来了百万元的产值。后期,徐德锋又以恩施土家族特色民族药用植物黄连为原料制成“黄连花露水”“黄连漱口水”等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
“植物染是中国纺织非遗的重要组成,只有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再造生产与现代时尚的表现形式,才能使传统技术长盛不衰。”在10月10日的“2021中国植物染产业标准化建设论坛暨植物染溯源认证系统工程启动仪式”上,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教授纪俊玲表示。此前,因对植物染重拾挖掘创新实践的十二年执着与坚守,纪俊玲入选“2020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
为了寻找合适的植物染料原料,多年来,纪俊玲四处奔走。当来到贵州黔南州时,这里使用靛蓝染料的土法染布工艺深深地吸引了她。很快,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纪俊玲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突破传统草木染仅以靛蓝为主量产的局限,采用自有知识产权的生态环保专利技术,研发出红、黄、蓝、紫、绿、棕等色系的成套植物染料工业化量产技术。
不久天博TB,由纪俊玲创建的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与贵州当地签订合作协议,独山通过开垦荒地种植蓝草成为常州植物靛蓝基地。通过这种合作,贵州黔南州当地共种植蓝草万亩,户均增收近万元。
“靛蓝基地的成功建设切切实实地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深加工后的纯植物生态染料还销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印染厂,帮助濒临倒闭的印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看到自己的植物染研究给整个产业带来的变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成就感油然而生。”纪俊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