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湿地常见植物(图)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长期以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常被称为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摇篮。因其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储存库、生物基因库、气候调节器等。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湿地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现象凸显,并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京津冀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频繁、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湿地面积萎缩、斑块破碎化、土场盐渍化、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改善局部生态系统,提升生态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本书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CAFYBB2017ZA007、CAFYBB2021MB003)的主要成果之一,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承担完成。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完成京津冀地区湿地类型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开展了湿地植被野外调查、样品采集、物种及其生境图片拍摄、物种鉴定等工作,对调查数据和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分析,编著成书。
本书主要整理收录了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湿地常见植物,共记录49科97属105种,以草本为主,包括部分灌木。每种植物都配有一至数张彩色图片,包括叶。花、果实、生境等,并标注了每个物种的参考资料。本书图文并茂天博TB、直观易懂,除了为非植物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在野外调查中提供参考外,也可为京津冀地区植被类型汇总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我国北部平原地区湿地植物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以及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书中植物照片均由编著者拍摄。
京津冀区域内自然湿地及人工湿地资源均很丰富,主要分布在河北的沿海、坝上地区,北京的北部、西部山区及天津。其中,北京历史上湿地资源丰富,类型较多,素有“海淀”“温泉”“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之说。据调查统计,北京市的湿地约5.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6%,其中,天然湿地主要由河流湿地、少量沼泽湿地、淡水泉湿地组成,人工湿地主要由水库、输水渠和池塘以及城市河湖组成。天津位于渤海之滨,地处“九河下梢”,坑塘星罗、洼淀棋布、河流纵横、水库和湖泊遍及,天津湿地面积24.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0.9%。河北湿地总面积94.19万公顷,湿地率为5.02%,其中,天然湿地69.46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3.74%,人工湿地24.73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6.26%。城市的起源与形成、繁荣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无不与湿地有着紧密联系。
丰富的湿地资源为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生命循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环境,从而湿地被称为生物物种的“天然储存库”和“物种基因库”。京津冀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其中,北京地区湿地高等植物共626种(含变种、变型),隶属于116科351属,约占全市植物种类的1/3;湿地及其附近鸟类276种,占北京鸟类的72%,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天津湿地有湿地植物400余种,野生动物6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遗鸥、大鸨、白额雁、灰鹤、白枕鹤、天鹅、鸳鸯等珍贵鸟类。因此,湿地又有“植物资源库”“鸟的乐园”“动物的天堂”“生物超市”等美誉。
然而,随着快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湿地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威胁。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湿地总面积减少了2695.05平方千米,较1980年末减少了20.08%,尤以水田、滩涂、沼泽减少较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环渤海地区、西北部坝上地区、中部平原地区,在天津和唐山南部的滨海地区、张家口的西北部坝上及西部地区均出现了湿地集中消失的现象,导致动植物生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开展,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发展最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更多压力,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在新时期城市化发展中,要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呵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